乐柏灵文学网>灵异科幻>摇滚教父 > 第629章 这章的标题被我吃了
    (抱歉更新晚了,主要原因是我脱单了,昨和女友约会到今中午,刚回来。)

    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的电影,和罗杰前世曾经看过的那部皇后乐队的传记片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当然,也不可能相同,毕竟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支叫做的乐队,也没有一位名叫弗莱迪-摩科瑞的印度裔龅牙主唱。

    事实上,整部电影的剧情,几乎都可以是索菲亚-科波拉的原创。

    乐队只是在对剧本进行审耗时候,提出了几处修改的意见,就没有再继续插手。

    整部电影的剧情,基本上就是某位钢琴家的一生。

    ——这是为了和“Bohemian”这个单词产生共鸣,Bohemian的意思是“放荡不羁的艺术家”,而在所有艺术类型中,要在大众和高雅两者之间取得平衡,钢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。

    (注:单词释义来自牛津词典。)

    在影片开头的部分,讲述了钢琴家的成长和青年时期的一系列故事,而从影片中段开始,大量的镜头被用在了整部影片最为关键的部分:爱情和谋杀。

    钢琴家为了爱情,枪杀了一位富豪,并由此引申出了关于死刑的争议,以及一些宗教方面的话题。

    最终,钢琴家被判决死刑,死后也未能升上堂,而是被拽入霖狱。

    ——这是整部影片里为数不多的几个特效镜头。

    在罗杰的提醒之下,索菲亚-科波拉在影片中留下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暗示,隐喻这整个故事只是一场荒诞而离奇的梦境。

    ——某位号称“原创电影最后旗帜”的导演,最喜欢做的就是这样的事。

    在一部爆米花电影中加入少量似是而非的暗示,既能确保电影的受众基础——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能看懂简单的剧情——但靠着这些暗示,又能博取到极高的口碑——因为能够解读出N种不同的含义,满足了那批自诩高逼格的影迷的需求。

    当然,这样做起来简单,但一直到罗杰重生之前,能够将大众审美和口碑协调到最佳的,也只有一个克里斯托佛-诺兰。

    更多的导演,都只能专注于一个方向,甚至是一个方向上的某一种或者几种特定的类型。

    脱离了这些特定类型,就必然扑街失败。

    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迈克尔-贝以及罗兰-艾默里奇。

    索菲亚-科波拉没有前两位那么极端,但却也是一个仅仅只擅长文艺类型影片的导演。

    在看过初步完成了后期制作的样片之后,罗杰很确定地做出了结论:这部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绝非一个主流的、大众化的影片。

    在票房上,也很难有太大的作为。

    唯一成功的可能,是走冲奖路线。

    罗杰对电影的了解并不算多,但却并不妨碍罗杰以一个影迷的角度得出结论:索菲亚-科波拉版本的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,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众类文艺片,就像她那部经典的《迷失东京》一样。